新疆金丝玉网

新疆金丝玉,戈壁美瑰宝
搜索
★出售新疆金丝玉网整站★12年玉石老站,金丝玉行业最具有影响力

当代“石痴”的“金玉”奇缘_新疆戈壁玉

2014-8-17 16:21| 发布者: latang| 查看: 2333| 评论: 0|来自: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

春秋时期,楚国有位琢玉能手名为卞和,一次搜得璞玉呈献国君,不识货的君王竟视之为顽石,以欺君之罪严惩卞和,失去双足的卞和抱石痛哭三日三夜,最终感动了楚文王,命人剖开璞玉,稀世之宝方大白于世。

这则“和氏璧”的故事既反映出卞和的慧眼,也道出了藏玉人背后的艰难。在传统气息浓厚的广州西关,也深藏着这样一位“收石奇人”。四年之间,他不惜耗资500多万,收购了上百吨躺在戈壁滩上的平凡石头,只为坚信心中一份美的直觉。为找到这些石头最美的范式,他几乎倾家荡产,遍寻名匠,雕琢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,最终成就了一种全新的玉种——金丝玉。

他就是广州市荔湾区金丝玉文化促进协会会长易俊华,一位将美玉视作“情人”的当代“石痴”。古人将美好的姻缘比作“金玉良缘”,在易俊华看来,找到金丝玉这段矢志不渝的“良缘”,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幸福。而在这情深意切的背后,还蕴藏着这位“70后”的文化梦想。易俊华将“玉文化”的传承视为己任,正为金丝玉准备组织一场朝向罗浮宫的“远征”。

日前,易俊华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,娓娓道出他与金丝玉之间的“千里情缘”,还有他对收藏的点滴体悟和心声。

街边摊里牵出千里“石缘”

家住荔枝湾畔的易俊华,是一位地地道道的“70后”广州人。尽管身为一名商人,他的言谈举止间,流露出这座平民城市低调、务实、平和的个性。与这位嗜好饮茶的城市性情相仿,易俊华也对茶艺情有独钟。只要闲来无事,他便会坐在自己的玉器店里,拿出珍藏的宝玉逐一赏玩。温润通透的玉色倒映在杯盏之间,悄然不觉流光已逝。

“在我一生人中,有一个知己和一个情人:普洱茶是‘知己’,而金丝玉则是‘情人’。”在易俊华看来,“知己”使人清醒,而“情人”可以醉人。他告诉记者,但凡藏家都会养成一个“通病”:每天回到家中,总要亲手抚摸这些闪闪发亮的石头,否则难以入眠。

石头不会发出声音,无言无语,没有自我表达。然而,独解“石语”的易俊华,却能从中听到另一种微声,得到心灵的安抚和快慰。他与石子相识于微时。打小开始,易俊华就习惯在口袋里装一些小石头,而且专挑圆的收,用来打石子,一打一个准。

随着年龄渐长,受到收藏风气浓厚的西关文化熏陶,易俊华的“石缘”也就自然上了一个台阶。寿山石是广为藏家青睐的一种名石,田黄石则是寿山石中的奇珍。藏家们都以收到一、两件田黄石为傲。抱着“玩票”心态的易俊华,对田黄石同样梦寐以求。然而,由于田黄产量很小,易俊华搜集多年,仍一无所得。直到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,一块摆在路边摊档的小石头,意外地闯进了易俊华的视线。

“我第一感觉它很像田黄。”当时田黄的市值动辄上十万,老板的报价却只有50块钱。对于收藏,易俊华也练就了一定的眼力。这块石材色泽黄润,与理想中的田黄石并无二致。看不出什么瑕疵,让他内心不由得暗自高兴,以为捡了个漏。然而,用手一摸,这种石材质地坚硬,完全不像田黄石般柔软。当然,能在恒河沙数的石头堆里找到心头好,他心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言而喻。

易俊华打量着手中的石子,好奇心也越发炽烈。回到小摊档打听,这都是老板朋友的馈赠,他将自己的存货都掏了出来。打开口袋的一刹那,易俊华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金矿。这是个五彩斑斓的百宝盒:红的、黄的、白的、黑的……各种颜色和层次的石子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。“我们在原产地都找不到这么齐全的色品,可见他的朋友收集时的良苦用心。”易俊华努力压抑心中的喜悦,毫不犹疑地掏出300块钱,一次过将重约10斤的石子全买下来。

虽说如此,奇石的身世仍是一个谜,没有人能答得上来。易俊华穷追不舍,终于探到了蛛丝马迹。这些小石子的家乡,原来在新疆的大漠戈壁。对他来说,那里仍是神秘的未知国度。然而,石子彼此碰撞发出的敲击声,却在他的脑海里传来声声召唤,吸引他走向那遥远的地方。

百吨藏石“怀才不遇”的困惑

经过一番研究,易俊华了解到,这些石子原来是新疆的一种“硅质田黄”,显露在魔鬼城的河流与戈壁滩上。骤冷骤热的戈壁滩,让它们既练就了宝石般的硬度,又保存着玉石般的质感。刚柔并济的宝玉色彩纷呈,除绿色外,几乎所有色种一应俱全。千百年来,它们就这样静静躺在砂砾地里,经历岁月的洗礼,诱发出动人的光彩。

虽说如此,这堆石子在当地竟是“无名氏”。得悉石子们的身世,易俊华与一班好友始畅想它的名字。新疆是“陆上丝绸之路”,广州是“海上丝绸之路”,两者之间或许冥冥中有着“神交”。仔细观察之下,玉石之中似乎藏着细细的金丝和萝卜丝。联想至此,广州藏家打破了过去以地名命名玉石的常规,将其定名为“金丝玉”。

面对这些既便宜、又好看的石头,易俊华却对它们的“怀才不遇”,感到既惊讶、又疑惑。“当时,金丝玉的价格都是论斤卖的。一公斤才卖10块钱。”天生敏锐的商业触觉,也使他隐约觉察到其中的商机。来回广州与新疆的运费虽不便宜,考虑到有利可图,易俊华放手开始了这场“疯狂”的收购行动。

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,易俊华对金丝玉的“一见钟情”,变得一发不可收拾。他委托朋友替他收购籽料。“当时一个车皮有66吨,我们一个车皮、一个车皮地把籽料运回广州。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他就收购了将近几百吨的籽料。前前后后,竟然花了500多万元。

最初,家人以为易俊华要用这些石头回来铺路、建鱼池,看到堆积如山的石头,渐渐感到有些不对路了,甚至怀疑他已经“走火入魔”。“其实,当时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些石子能有什么用。”问到易俊华本人,他的心里也没有底,有的只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预感而已。为了存放这些金丝玉的原石,他不得不在广州租下十多间房子,用作储物室。

“我尝试了解这批石头的真正用途,但别人一开口就是晴天霹雳。”新疆朋友据实以告:这些石头在当地只是普通的鹅卵石,通常用来铺路。易俊华开始感到自己成了一个“异类”。耗费了大量人力、物力,心中还是有些不服,他又找来几位专家,专家竟异口同声地奉劝易俊华:赶快将这批石头脱手,免得将来损失更大。

易俊华还想“最后一搏”。他让玉雕师傅做了几件成品,但结果同样大失所望,完全与预感不符。“这下连我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:收购行动是不是太孤芳自赏、自以为是了?”易俊华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,尽管远方的召唤并未远去,希望却是如此渺茫。百般无奈之下,易俊华只好将这堆石头束之高阁。

一波三折终归“琢玉成器”

正当易俊华心灰意冷、万般无奈之际,一位香港朋友推荐了行家甘师傅,前来为他掌掌眼。看过几件籽料,甘师傅却认为这是可琢之才。不过,被连番泼了冷水,易俊华已经没有当初的激情。他随手挑了件自己认为最好的籽料,让师傅试试看,算是“死马当活马医”。

谁知,行家偏偏看中弃置墙角的两件“丑石”。两块石头天生异相,其貌不扬,甚至还缺了一角。甘师傅却打下包票,保证设计一个月内完成。易俊华却没把这事放在心上。

过了几个星期,甘师傅带着他的作品来到广州,摆到易俊华面前。神秘面纱刚掀开一角,易俊华几乎跳了起来:这是一个通体黄润的口袋,名为《代代封侯》,袋子敞露的开口,正是行家用破损的一边琢成,略带粉色的另一面,雕上一只调皮灵动的小猴子。它正趴在袋子上,手中还握着一串铜钱,正往钱袋里装去。晶莹的玉体,在柔和的灯光下流露出温润的色泽,让人爱不释手。

甘师傅手中的奇迹,重新燃起了易俊华的希望。兴奋的心情让他彻夜难眠。没想到被人“弃之如敝屣”的边角料,也能如此“化腐朽为神奇”。每一块璞玉背后,或许都蕴藏着大美的玄机。

行家的手艺也印证了一句老话:“玉不琢不成器”。如果说,甘师傅手中雕琢的是一件璞玉,那么对易俊华来说,他的使命就是“雕琢”金丝玉整一个玉种。然而,让易俊华意想不到的是,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之际,开发金丝玉的才思却忽然枯竭了。在整整一年时间里,玉器师傅从事的创作不下百件,却找不到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。

甘师傅的《代代封侯》,如同倏尔而逝的一道灵光,让易俊华深感困惑、迷茫。为使金丝玉的经营走上轨道,易俊华还专门开了一家公司。人才的培养,产业的运营,都让他深感压力。与金丝玉之间结下的“良缘”,如今竟成了一段“苦恋”。易俊华暗自嗟叹:命运既然已经开了一线希望,为何又让他浮沉在无尽的失望中呢?他百思不得其解。

翻开金丝玉的史料,这一玉种的命运竟与易俊华的处境出奇地相似。早在千载以前,楼兰贵族就已将其开发为首饰。然而,随着楼兰古国的神秘消失,金丝玉也在历史长河里失去了影踪。不过,前人的开采经验也证实易俊华的预想并非空穴来风。他终于找到这心声的渊源,也坚定了前行的信心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2008年,易俊华的努力引起了朋友们的注意。好友鼓励易俊华办展宣传,还向他引荐了著名工艺师冯玉堂。冯师傅随物赋形,在凿凿有声的刻刀下,20件石材都露出了它们天赋的端倪,精湛的刀工准确地道出了金丝玉的心声。看到这些美轮美奂的玉雕作品,魂牵梦绕的金玉之美,如今成了可触可感的实物,易俊华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
“点石成金”的时刻快要到来了。不出所料,办展数日,来自戈壁滩的大美引起了轰动,200件作品几乎一售而空。金丝玉的艺术潜能得到了广泛探讨和认知。易俊华与金丝玉的这段“情缘”,终遇曙光。

借收藏流传民族情感故事

展览场上的一个细节,也让易俊华印象深刻。一位中年妇女连续数日都会来到展厅,在同一件“佳人天成”作品前驻足良久,而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。她反复向易俊华询问作品的售价。不巧的是,这是一件非卖品,易俊华也没有出手,但女士的一举一动,给他留下说不出来的感动。

陌生人与金丝玉的背后,有着怎样的情感故事,或许不得而知。这却勾起了易俊华另一段收藏记忆。小时候,由于家境贫困,有时还不得不变卖家当,唯独留下了一把祖辈流传下来的酸枝椅。这也是家中最结实牢靠的一把椅子。在椅子上蹿下跳的童年时光,易俊华历历在目。多年以后,他回到老宅,这把黑漆漆的椅子仍旧静静地停放在那里,时光仿佛不曾流转。

尽管已入伙新居,易俊华没有忘记这位“老友记”,他将椅子修理一新,迎进自己的新家。无论纷繁的世务在心中掀起多大的波澜,每当看到这把酸枝椅,易俊华的心绪总能平复下来。除了美的享受之外,酸枝椅给他留下了更多过去少年时代生活的艰辛回忆。

一把酸枝椅将易俊华带进了收藏。青年时代的另一波苦难,同样使他刻骨铭心。上世纪90年代中期,刚刚步入商场的易俊华,因经营不善而负债累累,每天只能靠着五毛钱一包的华丰牌方便面打发度日。“当时,对于我来说,收藏只是一种生存的概念。”尝遍生活中的挫折,易俊华更加寄望通过收藏,获得一份人生的安定感。

“我并不在乎藏品带来的生活财富,更在乎收藏给生活带来的点滴感悟。”生活步入小康,易俊华仍旧喜欢与日用品打交道,但他的收藏观念却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:收藏不仅是物的传承,物的背后还有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。中国人就将玉视为“君子”,并赋予“五德”。一块传家之宝背后,寄寓着祖祖辈辈多少殷切的期许。

一次难堪的经历,也让易俊华永记难忘:曾有一位客户前来拜会,易俊华不假思索就掏出一件作品送人,偶然得知,礼物竟被随手丢在垃圾桶内。在震惊之余,易俊华也对自己的经营理念深深进行反思:“一件作品送人都不要,它还有什么生命力?”他认识到,虚构的价值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,否则收回来的东西也只能是废品:“然而,一块家传宝玉,无论出多大价钱都不会卖掉,无论花多大价钱都要买下来。这样的文化,才有永恒流传的生命力。”

谈到玉文化,易俊华心中还有更宏远的梦想。他希望传统文化在国人中得到传承,也期许这一价值观能在国际得到更广泛的认知。材质介乎玉石与宝石之间的金丝玉,或许能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设桥梁。易俊华正积极筹备,年内前往巴黎罗浮宫开展“中国宝石之夜”活动,让更多的观众见证金丝玉的动人魅力。

“大美必少,物稀为贵”,不仅珍贵的石材难遇,人才也是如此。千里之外的识玉人,将金丝玉从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带进国际舞台。易俊华却仍旧“大隐隐于市”,扎根老城荔湾。老西关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,让他深深眷恋。这正如他的收藏,不断呼唤人们重返真实的内心,不致远离生活的记忆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QQ|关于我们|网站帮助|商务合作|联系方式|投递稿件|手机版|小黑屋|新疆金丝玉网 ( 鲁ICP备19053904号 )

新疆金丝玉行业唯一门户网站 - www.jinsiyu.com - 致力于新疆戈壁金丝玉推广与宣传,为金丝玉商家与爱好者建设优质安全的交流交易平台!

QQ:820500516   微信:jinsiyushi   E-mail:820500516@qq.com

运营:新疆金丝玉网 © 2009-2023    合作:克拉玛依金丝玉文化促进会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Designed by 999test.cn

GMT+8, 2024-12-5 10:07

 

QQ|关于我们|网站帮助|商务合作|联系方式|投递稿件|手机版|小黑屋|新疆金丝玉网 ( 鲁ICP备19053904号

GMT+8, 2024-12-5 10:07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Designed by 999test.cn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