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人的“入年假” 文/图:逸野 朗诵:韩杰
客家人有“入年假”的风俗,从腊月二十四开始。这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,更是一种仪式,表明正式进入过年的状态。“年假”也可能是“年界”,就是分界,客家话里这两个字有点相近。过年分界为三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忙年,准备工作,从腊月二十五到除夕;第二阶段是过年,团圆热闹合家欢聚,从年初一到年初五;第三阶段是延年,过年的余兴节目,从年初六到元宵节。
“入年假”是很隆重的,从这一天开始,不用出工下地,一切围绕过年的主题。劈柴火,磨米粉,大扫除,米缸装得满满的,食材备得足足的,鱼塘里的鱼捞起来分了,晾晒或者腌制好;养了一年的鸡鸭鹅也肥了,就等着过年。头等大事是大扫除,必须把家里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干净,蚊帐被单席子,桌子板凳椅子,统统搬出去洗干净,太阳底下晒干。男女老少齐上阵,谁也不能偷懒。这不仅是清扫看得见的灰尘,也是清扫一年来的晦气霉气,把心里那些个不顺畅不痛快全都清理干净,以新面貌好心情迎接新一年的到来。
男人们往来于圩镇,卖掉一些家里有的,换回来一些家里没有的,乘机也可以走走亲戚了,送上柑桔年货,拉一拉家常。一年到头的辛苦,亲戚之间也该有那么几天空闲,喝一杯茶,漫话光景。女人们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,做菜粄水粄小鸟粄红桃粄,蒸发粄碗子粄糯米粄,炸鱼酥炸豆腐炸丸子,忙得团团转,脸上却有着温暖迷人的笑容。
“入年假”这天开始,不能说粗话、脏话、不吉利的话,谁管不住自己的嘴巴,会受到严厉的处罚,公众也会同声谴责。邻里之间,即使平时不怎么投契的,也和颜悦色,有冲突和矛盾,要好好说话,千万不能吵架。吵架就犯忌了,对自身的运气也不好,预示着一年都不吉利。做父母的,通常也不再打骂小孩,如果小孩实在顽皮,就瞪了眼睛低声来一句:“入年假了,也要让人打是不是?”小孩马上乖乖了。
村里的剃头师傅最忙了,从上排到下排,排着队。女人们互相传话约好了,总有一两个手巧的,帮姐妹们剪头发。理发,洗头,剪头发,年假里人人必须做的事。有没有新衣服不是最重要,好运从头来,一年开头,头发决定了人的精神面貌。
锣鼓可以拿出来敲了,只有在“入年假”后到元宵节这段时间,才可以打锣鼓。平日里锣鼓被封存起来,除非有白事,谁也不能碰。要过年了,打锣鼓咯,孩子们兴高采烈,时不时把锣鼓敲一阵,把人心都敲得飞起来,把年味敲击得热烈浓厚。
“入年假”的风俗,在我老家那一带,如今依然盛行。形式上有很多变化,但是核心没有变。其一是辛苦一年,给自己放放假,劳逸结合,轻松下来晾晒心情,理顺思路,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年;其二是庆祝丰收,享受劳动所得,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;其三是敦亲睦邻,提倡家人、邻里之间互相尊重、包容;其四是百节年为先,过大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,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,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。
“开年假”在年初五,这时,虽然年还没有过完,玩耍的心已经收了不少。毕竟是新年了,春光乍起,万物即将苏醒,常言道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又得开始新一年的生计了。出门的打点好行装,上学的赶紧补上作业,地该翻了,播种的季节眼看就要来临了。
可是,别急,还有元宵呢!过完元宵才算过完年,让我再玩几天吧。
2019年1月29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