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钜华,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广州玉雕”传承人。1972年开始从事竹木、象牙雕刻,1990年至今从事宝玉石雕刻,精于浮雕、圆雕、透雕技法,擅于利用材料的机理、色泽、形态等天然特点进行艺术处理,把原料中的最亮点充分显现出来,强调作品中点、线、面的结合。他希望通过玉雕创作,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爱,作品涉及山水、人物、花鸟及动物等题材,既有木雕严谨细致的结构和如真似实的质感,也有牙雕―丝不苟的精雕细刻,更不乏玉雕圆润俏色珠光宝气的韵味。
他17岁就开始涉足雕刻行业。最初,他从事竹木、象牙雕刻。1990年开始,从事玉石雕刻。特殊的从业经历也让他成为广州市唯一同时从事过木雕、牙雕、玉雕三种雕刻的高级雕刻技师。
近几年,刘钜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金丝玉的创作中,那刘钜华又是为何偏爱金丝玉?2012年7月的时候,在一次与亦师亦友的著名玉雕大师高兆华闲聊中,高兆华提到了新疆,新疆美丽的自然风光,新疆蕴藏量丰富色彩斑斓的金丝玉,并且告诉刘钜华,金丝玉很适合玉雕创作。刘钜华动心了,当即决定到新疆走走,一来可以散散心,二来可以考察金丝玉,调整自己玉雕创作的方向。
那一次新疆之行,刘钜华终生难忘。看过什么风景他忘记了,吃过什么美味也忽略了,金丝玉,让他怦然心动一见钟情的金丝玉,以丰富多彩的品种,风华绝代的姿容,深深打动了他的心。他如获至宝,满载而归,回到广州后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作,曾经郁结心头的阴霾,在金丝玉灿烂的光华中,烟消云散。
构思,创作,打磨,抛光,当一件作品脱颖而出,刘钜华惊叹:太美了,金丝玉!有着丰富玉雕经验的刘钜华发现,这种材质细腻油润,硬度适中,抛光后色泽鲜明,油光可鉴,而且大多是籽料,造型多样,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,非常适合进行艺术创作。
仅仅是三个月之后,同年10月份,刘钜华再一次踏上了新疆那片心往神驰的热土。此后的三年间,他总共去新疆六次,差不多每年去两次。他喜欢上了金丝玉,希望对金丝玉有更多的认识、理解。刘钜华意识到,他的玉雕创作之路将从此发生重要的转折,他与金丝玉的交集,一朝相知,终身相守。
刘钜华一边摸索金丝玉的特性,一边尝试用金丝玉创作各种题材的作品。根据颜色、造型、特质的不同,因材施法,顺势而为。白色的如意,俏色的佛公,黄色的玉米,红色的牡丹,人物传神,花鸟生动,令人爱不释手。
刘钜华在创作中,怀着对玉石的敬畏之心,把构思与感情赋于刀尖,对玉雕意韵的深化。在创作中他把小蚂蚁这些不起眼的实物,宏观把握全局,微观洞察细节,刻画得栩栩如生,这些不止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,将生活融入艺术创作。
玉米题材的《金玉满堂》成为刘钜华的重头戏,作品不仅得到行家的赞赏,更得到大众消费者的喜爱,提起金丝玉题材的玉米,刘钜华当是第一人。看他雕刻的玉米如此细致入微的雕刻,不得不叹服。
金丝玉给了刘钜华新的创作灵感,他赋予金丝玉鲜活的生命。创作是喜悦的,在日复一日的磨合中,刘钜华和金丝玉,建立起了信任和默契,谁造就了谁,已经不重要了。
刘钜华对生活观察得细致入微,就说蚂蚁,为了表现得更传神,利用尽可能的机会观察,把蚂蚁的神态、动作默记心中。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,纯粹而简单;他又是一个醉心雕刻艺术的痴人,在广州这样现代化的都市,几十年如一日,默默地守住一隅,静听心地花开;他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,在到处都是精明人的世界里,守拙藏智,一任流年如风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