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朝相知 终身相守
古榕下,人行道上,一个大叔半蹲在地,饶有兴味地观察着什么。一个过路的小孩停下了脚步,看看大叔,又看看地上,忍不住问:“大叔,你看什么呀?”大叔对小孩笑笑,招手示意他一起看。小孩凑近了,原来是一大一小两只蚂蚁在打架。大叔还是笑笑,说:“你看,用头顶还是用脚踢?先出左脚还是右脚?”小孩被问住了,也蹲下来观察。大叔说:“看,这只小的,其实厉害得很呢!”
大叔,刘钜华也。刘钜华何许人也?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广州玉雕”传承人、广州工艺品雕刻师、广东省工艺美术师、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。
不说不知道,一说吓一跳。这个看上去长相普通敦厚朴实的大叔,竟然是玉雕界赫赫有名的大师。而且,他这个大师可是铁锤打铁硬打硬,名副其实。17岁开始入行当学徒,几十年稳打稳扎的技艺,竹木雕、象牙雕、玉雕、宝石雕样样精通,尤其精于浮雕、圆雕、透雕的技法,是目前广州市唯一擅长三种雕刻技法的高级雕刻技师。
不仅看上去敦厚朴实,跟他聊起来,他也是显得不善言辞。我这个老朋友尚且如此,不熟悉的人可想而知了。按理说,开门做生意,口才是第一,可是他例外。后来我开始留意,发现他更多的时候是拿出作品让人看。这是最简洁有效的沟通,用作品说话。事实上,只要走进他的工作室,马上会被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玉雕作品所吸引,赞叹的同时,仔细品味他所赋予作品的灵动和内涵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作品是作者的代言,雕刻师的艺术造诣、审美修为、技法匠心,全都在作品之中了。
在这个世上,万物聚散皆是机缘吧。在哪条路上会与曾经的同路人失散,在哪个转角处会与另外的人相遇,往往由不得自己。即使与一颗石头的相遇,看上去只是不期而遇,事实上,在生命深处早就种下了因缘。和金丝玉的结缘,刘钜华觉得就是如此,一切都是命中注定。
2012年7月,刘钜华遭遇了人生的低谷。在一次与亦师亦友的著名玉雕大师高兆华闲聊中,高兆华提到了新疆,新疆美丽的自然风光,新疆蕴藏量丰富色彩斑斓的金丝玉,并且告诉刘钜华,金丝玉很适合玉雕创作。刘钜华动心了,当即决定到新疆走走,一来可以散散心,二来可以考察金丝玉,调整自己玉雕创作的方向。
那一次新疆之行,刘钜华终生难忘。看过什么风景他忘记了,吃过什么美味也忽略了,金丝玉,让他怦然心动一见钟情的金丝玉,以丰富多彩的品种,风华绝代的姿容,深深打动了他的心。他如获至宝,满载而归,回到广州后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作,曾经郁结心头的阴霾,在金丝玉灿烂的光华中,烟消云散。
构思,创作,打磨,抛光,当一件作品脱颖而出,刘钜华惊叹:太美了,金丝玉!有着丰富玉雕经验的刘钜华发现,这种材质细腻油润,硬度适中,抛光后色泽鲜明,油光可鉴,而且大多是籽料,造型多样,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,非常适合进行艺术创作。
仅仅是三个月之后,同年10月份,刘钜华再一次踏上了新疆那片心往神驰的热土。此后的三年间,他总共去新疆六次,差不多每年去两次。他喜欢上了金丝玉,希望对金丝玉有更多的认识、理解。刘钜华意识到,他的玉雕创作之路将从此发生重要的转折,他与金丝玉的交集,一朝相知,终身相守。
一根玉米 标新立异
刘钜华一边摸索金丝玉的特性,一边尝试用金丝玉创作各种题材的作品。根据颜色、造型、特质的不同,因材施法,顺势而为。白色的如意,俏色的佛公,黄色的玉米,红色的牡丹,人物传神,花鸟生动,令人爱不释手。有一次去见好友小芳,她茶杯里摆一朵玉兰花,新蕾绽放,新鲜欲滴,忍不住端起来闻。在小芳的笑声中,才知道这是金丝玉雕刻的,刘钜华的作品。
在新疆,刘钜华发现了一种很特别的材质:白色的外层包裹着黄色,白的细腻,黄的鲜亮,这黄白相间,做什么好呢?反复揣摩之后,他突发奇想,雕刻了一根玉米。没有想到,作品完成之后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,原本一块了无生气毫不起眼的石头,重新获得了生命,生机勃勃。刘钜华激动不已,进一步了解得知,这种石材在新疆有不少,当地人称“银包金”。金丝玉这个新兴的产业,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进程,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度,市场前景一片利好。其中认知度最高的是精品宝石光,众人趋之若鹜,大有一石难求之势。
刘钜华很冷静。宝石光价位高,消费群体毕竟有局限,不如走平民路线,做广大老百姓能认同、能接受,看得懂、买得起的玉雕作品,认识金丝玉的人多了,买的人多了,市场自然就大了。他也钟情宝石光,但是同时不放弃其他的材质,尤其对“银包金”偏爱有加。
刘钜华用“银包金”雕的玉米别出心裁。别人的玉米完整,他的玉米被啃掉了一角;别人的玉米上也有昆虫,那是点缀,他的玉米上有蚂蚁,而且唱主角。季节如歌,大地丰收,金灿灿的玉米被谁啃了几口之后,随意地搁在一旁,急忙忙做什么事去了。蚂蚁来了,一只,两只,三五成群,在玉米芯上嬉戏,享用,万物相生,和谐共处,人与小蚂蚁共享大自然的馈赠,令人心生温暖。
玉米题材的《金玉满堂》成为刘钜华的重头戏,作品不仅得到行家的赞赏,更得到大众消费者的喜爱,提起金丝玉题材的玉米,刘钜华当是第一人。请他雕玉米的人越来越多,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受大众欢迎。
宏观把握全局,微观洞察细节,一根普通的玉米,卑微如蚂蚁的小小生灵,在刘钜华的眼中,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。
一个痴人 守拙藏智
刘钜华对生活观察得细致入微,就说蚂蚁,为了表现得更传神,利用尽可能的机会观察,把蚂蚁的神态、动作默记心中。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,纯粹而简单;他又是一个醉心雕刻艺术的痴人,在广州这样现代化的都市,几十年如一日,默默地守住一隅,静听心地花开;他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,在到处都是精明人的世界里,守拙藏智,一任流年如风。
对刘钜华的认识加深了,对他的作品了解更多了,慢慢觉得,他外表的寡言,其实是一种智慧。生活不紧不慢,说话不紧不慢,工作也不紧不慢,就在这不紧不慢中,宁静了心,领悟到匆忙赶路的人难于领略的风景。他自认为是一介平民,处事低调,很少去关注业界评级评奖之类,至于行业内的是非曲直风云变幻,他似乎是浑然不觉。
事实上,刘钜华得到过不少荣誉和奖项,尽管他自己不热衷,但是作品摆在那,好不好,自有行家和消费者评说。包括金艺奖国际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奖、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奖、广东省民间工艺品奖、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奖在内,金奖、银奖、铜奖、优秀奖都曾经有他
金丝玉给了刘钜华新的创作灵感,他赋予金丝玉鲜活的生命。创作是喜悦的,在日复一日的相亲相爱中,刘钜华和金丝玉,建立起了信任和默契,谁造就了谁,已经不重要了。
“没有差的材料,只有差的工。”刘钜华如是说。在别人眼里没有任何价值的石头,刘钜华可以发现独特的价值。他曾经把别人扔掉的一块石头,捡起来雕琢了一块馕饼,石头表层的点点黑斑,变成了馕饼上的芝麻,很是巧妙,足见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。
像一个老农,日出而作,春种秋收,晴天雨天是天意,把庄稼种好是本分。忙时两头黑,闲来一杯茶,红尘浊世中,快乐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间,也是一种境界吧。
作品欣赏:
逸野 2015年10月28日
作者简介:高小莉,笔名逸野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国家一级作家,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,就职于广东文学院。主要从事小说、散文、纪实文学创作。